本文位置:豆瓜训练 > 沟通杂谈发布时间:2020/10/17 11:17:35被阅读了
人人都知道“台上三分钟、台下十年功”的道理,也没有人不清楚好口才是训练出来的,可是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拥有好口才?是意志力不足、害怕出丑还是缺少表现的舞台呢?
口才并非天生,的确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,需要克服怯懦,需要把握住更多展示的机会。
可是我不得不说,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。制约我们表达能力的真正原因是,缺少一套有效转化信息的“操作系统”。
听上去似乎有点奇怪,什么是转化信息呢?
人们说话的过程,是将语言材料(思想感受与知识信息)进行解码、重组和再传播的过程,也就是“转化信息”的过程。
口才的好与坏,取决于一个人信息转化能力的高低。
因此,想要提高和精进语言表达能力,就要从这套操作系统入手寻找方法。
根据语言表达的科学机理和多年实践经验,我提出“六步法”:提取大意、及时复述、建立连接、识别需求、重组信息、创意表达。
“六步法”是对语言操作系统运行规律的顺应,更是优化升级。
大多数人都不会刻意做这件事,就是看过一条新闻之后,会主动复述出这条新闻的核心意思,因为没有这个必要。
可是有趣的是,当你和别人正好谈论起这条新闻时,如果不是隔了太久,你都能说出这条新闻的大致意思。也就是说,在看新闻的时候,你的大脑在同时对它“概括大意”,只不过这是自动进行的。
我们还发现,在回忆一条新闻或一个听来的故事时,难免会出现差错,比如其中的数字、时间、人物的名字、发生的地点。
最容易记错的,就是故事中当事人说的某些话了,你转述出来时难免“添油加醋”,甚至“南辕北辙”。这是因为,这个自动概括大意的过程没有加入刻意行为。
自动概括大意充其量也就是“记住个大概”,它与我们接下来要讲的“提取大意”有显著差别。
我们以《米店》这篇文章的开头举例。
在日本的京都,有一家卖大米的百年老店,叫作庄屋。但是这个老店并不怎么挣钱,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。
平成十八年,也就是2006年,故事的主人公,庄屋的第八代传人——桥本隆志出现了。
天天跟大米打交道的桥本隆志因为从小耳濡目染,对大米有很深的感情,甚至经常跑到农田去跟农民一起去插秧、收稻谷,他的理想是——让更多人体会到真正的“甜”大米。
我们来“提取大意”:
这一段的大意是:2006年,日本京都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米店,经营不善马上就要倒闭了。这家店的第八代传人叫桥本隆志,他有一个理想,就是让普通的大米变成甜大米。
我们来对比一下提取大意部分和原文的差别,不难总结出提取大意的方法:
①找出关键词汇。
还记得上一节讲到“关键词汇的力量”吗?寻找关键词汇是提取大意最重要的途径。这一段的关键词汇是:
京都,百年老店,倒闭(活不下去了),桥本隆志,甜大米
找出关键词汇,便完成了提取大意80%的任务。剩下20%则要通过分析句式结构,搞明白作者的行文逻辑。
②分析逻辑关系。
如果结合后文我们就会看到,原文作者的理解是:米店经营不善快要倒闭,桥本隆志作为传承人想要为米店做点什么,而他一直有个理想,就是做出甜大米。这基本上是因果关系。
理顺了逻辑关系也就完成了“提取大意”那剩下的20%,它能帮助我们把以上关键词汇更合理地组合在一起。
及时复述
如果提取大意是“打腹稿”的过程,那么及时复述就一定是“说出来”的过程。一段话说不说出来,会在记忆深度上产生非常明显的差别。
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,前一天晚上看了几页书,第二天早上怎么都回忆不起来。可是亲口说过一遍的事情,一般会记得比较久。
复述,不管对自己复述还是对旁人,都需要说出声来,它是强化关键词汇的过程,也是对这些词汇进行的“初次加工”。
提取大意之后,要迅速进入复述阶段,一方面巩固记忆,另一方面也让这种训练更有效率。
具体的操作方法是,按照文章的自然段,逐段提取大意,然后逐段复述,直到把整篇文章全都复述出来。
建立连接
建立连接的意思是,让复述出来的一段话或某篇文章与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“化学反应”,进而“合成”新的知识甚至观念。
我们来看《米店》文章接下来的段落:
日本有一个大米职人考试,拿到五颗星的被称之为“大米Master”,全国也没有几个。
桥本隆志去参加考试,轻轻松松拿到大米Master的资格证书。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,庄屋依旧不挣钱。庄屋虽小,也是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啊,更何况是真有感情。
怎么让老铺重新焕发生机?桥本隆志殚精竭虑呕心沥血,这一日,突然计上心来——开一家大米料亭!而且是大米当主菜的日式料亭!
菜品很精致且每道菜里面都能发现大米的影子,连餐前酒,餐后甜点都没有放过。这么一顿大米全宴吃下来满意度超高,价格却没有超级贵,是的,咱不为赚钱,目的就是弘扬大米文化。
这比其他公司搞个企业文化展览馆实在多了,也确实轰动,现在预约基本都要排到两个月以后了。
这一段出现的知识点是:
1.日本有大米专家资格的考核,还挺难考取的;
2.桥本隆志的创新真厉害,竟然有大米料理,真有趣,而且还特别火;
3.企业文化或产品文化的传播,不妨通过发掘其附加价值,以不断创新来实现;
那么,以上知识点与我现有的知识结构会产生怎样的“化学反应”呢?
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曾说,中国经济转型要发挥大国工匠精神。
日本大米专家的考核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:只有制定新的行业准入标准,培养更多垂直细分领域的人才,让行业转型与消费升级挂钩,才有可能让那些传统甚至落后的行业重新焕发生机。
过去传统的思维是,企业宣传自己的方式要么做广告,要么做活动。
大米料亭的故事告诉我,更好更经济的宣传手段,或许是产品创新、标准创新,甚至是成为行业标准的引领者;
另一方面,挽救企业命运固然重要,不过当经营者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本质的提升和创新上时,也会爆发出惊人能量。
你看,这就是《米店》的故事与我现有认知的融合。在融合过程中,提炼出故事中的知识点是关键,也就是说,只有真的“吃透”一篇文章,才能让它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融合。
识别需求
识别需求,是指当与别人闲聊时,做工作汇报时,写文案提交创意时,解决自身或别人的困难时,我们能敏感地分辨出,当下的情况是否与这些新知识新观念产生了交集。
交集产生的那一刻,就是你表达出这些新知识的最佳时机。当然,不问别人是否想听,一个劲儿地“显摆”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不可取。
我们看过的文章、学习到的知识,不一定很快就能有“用武之地”;我们也无法预料将来会碰到谁会说什么,更无法预知我们职业和生活的走向会在哪一天与《米店》中的故事发生交集。
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掌握的知识越多,运用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。
重组信息
如果说建立连接是“化学反应”,那么重组信息就是对新知识的“物理作用”。重组信息的依据和标准,取决于识别需求的结果。
打个比方。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就好比一块水果蛋糕,这块蛋糕不能全都拿给对方吃,一是容易消化不良,二来会给对方带来一定压力。
那么究竟该把哪一部分蛋糕给对方呢?其实这完全取决于,对方是想吃“水果多一些的”还是“奶油多一些的”。
搞清楚对方的需求后,我们就可以对现有“蛋糕”进行物理分割,砍去无用的,留下有“价值”的部分。
继续看《米店》接下来的段落:
“整合高手”桥本隆志甚至还跟和服店合作。受时代的冲击,和服店的生意也不好做。
桥本隆志找到他们,用和服店的高档布料包装大米,这样包装出来的大米迅速成为送礼的必备佳品。原本两个毫不相干的传统行业,居然就这样1+1>2了。
不难看出,经过识别需求和重组信息,我把对方最迫切想要了解的东西表达了出来。
我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开餐厅的经验,因为成功案例随处可见,只要善于观察和提炼,并且学会与原有的知识相融合,就能说出有理有据、令人信服的内容了。至于最终采不采纳由对方来决定。
重组信息,是让头脑里那些偏门或看似无用的信息“重获新生”的过程,是让我们能迅速适应各类话题的“致胜法宝”。
创意表达
上一节讲到,关键词汇、特殊句式、数据、引言和故事在表达中发挥着巨大威力,事实上,它们都属于创意表达的范畴。凡是熟练运用这些“招式”的,都能让表达大大加分。
需要补充说明一点,创意表达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持续关注,这种关注一定是良性的、正面的、积极的。
因此,表达要力求简洁,表达方式要符合社会身份的要求,要能体现出一定的格调和生活意境。
《米店》这篇文章最后写道:
经过几年时间的苦心经营,桥本隆志把一家原本快要倒闭的百年米店做成了销售额15亿日元的大企业。
传统行业与新行业的边界本来就可大可小,普通食物?那得看你有没有把最普通的食物做到极致。
这段文字也给“什么是好的语言表达”做了注解:那些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语言,并非花里胡哨的“过度包装”,也绝不是信息量“爆棚”的夸夸其谈,而是把普通的词汇语句运用到极致,把真挚情感送入人心的话语。
【学习演讲口才,去豆瓜训练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