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位置:豆瓜训练 > 沟通杂谈发布时间:2020/10/7 16:34:57被阅读了
一、紧张,是表达者的第一天敌。
不论台下的稿件背得多熟练、姿势练习得多娴熟,一旦上台,就会不自觉得颤抖、出汗,紧张得不行。
多年以来,人们以为这只是因为心理素制不过关、缺乏勇气。
但实际上,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。
紧张,并不是因为个人的怯弱,而是人类进化的普遍特征。
二、在远古的时代中,若你面临着以下四种情况,往往意味着危险:
1、孤立无援
2、身处空旷、毫无遮蔽的场域
3、视线模糊
4、站在一大群生物面前,被注视着。
对于我们那些软弱无力、缺乏锋利的爪牙的老祖先而言,上述四种情况,无不意味着危险——孤立无援,意味着斗争时处于弱势;身处空旷无遮蔽之处,意味着无处躲藏和掩护逃走;视线模糊,意味着难以观察环境以做出应对;被一大群生物所注视,意味着要被某个族群狩猎。
为了提高生存的机率、增加繁衍的可能,我们的身体早就打上了基因的烙印,在面临这四种状况时,就会自动响起警报:动起来!快离开这鬼地方!
而这,就是世人俗称的“紧张”。
人类虽然仅用了几千年就摆脱了茹毛饮血、与困兽斗的原始状态,但基因所沉淀下的智慧,却还停留在过去,来不及发生转变。
于是,我们的身体,便会把表达的场合,视作危险的境地。
它会把独立的演讲视作孤立无援,把演讲的舞台视作空旷的草原,把照光灯视作对视线的威胁,把观众期许的目光错认为猛兽狩猎的眼神。
于是你会紧张,手会微微握拳,乃是面对危险时准备战斗的状态;掌心会分泌汗水,乃是为了拿起棒棍战斗时防滑。
于是你会紧张,大腿肌肉不断收缩,抖个不停,乃是准备打不过时…撒腿就跑!
Fightorflight,战斗或者逃跑,我们的身体在紧张时,没有第三种选择。
为了执行生存的策略,必须要有合理的资源分配——身体的血液,必须有所调动。
腹部的血液,必须被抽离——生死关头,消化早已经成了奢侈,于是紧张时你会想吐。
脑部的血液,必须被调动——生死关头,还想那么多干嘛,跑啊!于是你会大脑一片空白。
相信各位都懂了,所谓表达时的紧张,象征的是你那求生的本能,它牵引的是你那求生的动力。
我们以为紧张是魔鬼,但其实它不过是随行的影子。
人人都有影子,不用恐惧,也不必自卑。
三、那怎么才能克服紧张呢?
解铃还须系铃人,既然紧张源于本能,那么解决方案必然源于本能。
我们在进化中,总会形成一些应激的刻板反应,像是受到了惊讶就会跳起来,感到害怕就会身体蜷缩。反过来也成立,当我们跳起来,通常意味着我们受到了惊吓,当我们蜷缩起来,往往也反映了我们潜意识中的胆怯。
而这,会成为我们可利用的武器。
我们可以在放松、愉悦的时候,反复练习一套例行小动作。待你到了紧张的时候,运用这一套例行动作,就能逆向牵引起放松、愉悦的心情,从而缓解紧张的情绪。
比如,马来西亚在训练童子军时,常常会让孩子们放松时微微握拳,久而久之,孩子们潜意识里就会讲握拳和放松的心情联想起来。
待到孩子们面临紧张的困境时,再提醒孩子们微微握拳。
届时,握拳这一动作就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,勾引起孩子们放松、舒适的情绪,紧张自然而然就被瓦解了。
所以,找到你的例行动作,在放松时不断地练习,等你要上台表达时,那就会是你有力的武器。
本能是你的利剑,但唯有坚持练习,才能磨练出无双的剑术。
四、在儒家文化语境和农耕文明的熏陶下,我们长期缺乏对表达和演讲的锻炼,以至于表达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,是一个黑匣子,难以窥视,也难以学习。
也因此,不少人会认为,表达是一门玄学,它跟性格挂钩,外向的才不会紧张,开朗的人才能克服紧张。
但我们解构了紧张的成因、分享了克服紧张的方法以后,相信各位都已经察觉——表达,是一门科学!
它有规律可循,同时也有系统的方法可以学习。
也因此,它无关性格、不涉及心理素制,只要经过科学的、系统的学习和锤炼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表达者,在舞台上享受掌声和赞许。
【学习当众讲话,去豆瓜训练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