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位置:豆瓜训练 > 沟通杂谈发布时间:2020/8/17 19:36:34被阅读了
儿时的兴趣,像一个个啃了一口就被随手丢弃的苹果,滚到角落里,慢慢腐烂、风干、消失。怎样和青少年孩子沟通?
长大后的我们,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长时,只能默默羡慕,默默遗憾。
小时候被学校乐队老师看中选进了校乐团,学的东西比较冷门,是快板。
当时学校还请了专业的老师过来指导,也有同学为伴,一开始学的很起劲,也很开心。
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常州市的快板比赛,获得团队一等奖。
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背的快板词:“打竹板,走上台,欢欢乐乐唱起来,今天不把别的表,赞赞新北新面貌……”
本可以坚持学下来成为一技之长的快板,却因为某个暑假太热了,需要住校集训,就没高兴,后来就中途放弃了。
从那之后再看到节目上有人打快板,我就十分羡慕,心里也暗暗问自己,当时为什么不坚持一下呢。
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懒,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。当时不经意的放弃,最终成了生命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。
而放弃了学快板,那个暑假余下来的时间我又做了什么呢?——发发呆、淘淘气,糊弄糊弄作业,混日子而已。
最令人遗憾的,也在于此:既没有所谓的快乐童年,也没有一技傍身,回望过去,目之所及,不过一片茫茫。
学特长如此,其实,学知识也一样。怎样和青少年孩子沟通
从小学到高考,12年的学习经历,仿佛一场极其漫长的马拉松,数不清的孩子会在中途掉队。
这时候,很多父母会想:
算了,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吧,那些上了大学的也没见多有出息;
孩子还小,快乐最重要,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;
他对学习没兴趣,可能不是这块料,大不了以后不吃这碗饭。
这几年,有一种奇怪的“快乐教育”论调大行其道,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,父母不该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,要尊重孩子的意见。
乍一看,这个观点并没有错,甚至还很顺应孩子的个性。
但是,孩子哪里懂那么多。
他哪里知道不学习的人,未来要多吃多少苦,要经历多少生活的磨难。
他只会觉得,眼前的快乐最重要,认为顺着他的、让他想干嘛干嘛的就是好人。
其实,若说天性,知难而退、半途而废、避重就轻才是人的天性,而教育,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,让他成为更自律、更上进的人。
此外,就目前国内甚至国外的社会现状,“快乐教育”只适合社会,并不适合家庭。怎样和青少年孩子沟通
我不知道这样说,大家能够理解多少,这个社会在鼓吹快乐教育,很多家长也这样做了,但是等孩子就这样快乐着长大后,进入社会,却被社会“打脸”,什么都不会。
就像王迅一样,一开始学琴时,也特别感兴趣,练得很起劲,但有一天,“莫名其妙地就不想拉了”。
孩子的兴趣,对特长也好,对学习也罢,其实都是很脆弱的,就像黑夜里的一颗小火星,很容易熄灭,而父母要做的,就是为孩子添一把火,鼓一把劲,在孩子的意志动摇时,坚定地扶他一把。
有一个兼职做家教的博士曾经吐槽说:
“有一个孩子都快20岁了,都高三了,还跟我说对数学没兴趣,我给你讲讲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?再给你培养兴趣?”
其实更多时候,孩子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做得好,而是因为做得好,在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、满足感,才慢慢产生了兴趣。
就像刘宪华,原本不爱拉琴,直到12岁参加了比赛,尝到了甜头,才慢慢喜欢上。
父母的逼迫,不是不顾客观事实的一意孤行,而是在孩子想偷懒、想放弃时,不要半途而废,坚持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、中途的瓶颈期。怎样和青少年孩子沟通
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小小的鼓励,让他从“要我学”变成“我要学”,这个过程也许很痛苦,但一旦成功,便能够一劳永逸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逼迫孩子学习,最根本的目的,其实还不在于好成绩,二是培养孩子的耐力、意志力、原则意识和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。
这些,远比成绩本身更重要,也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孩子还不懂事,他们随口说的“不想学了”“我放弃了”,可能只是当下遇到了一点小困难,或者有点累了说的丧气话。而父母必须为孩子的未来考虑,不能等到孩子长大后再来责怪你: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?为什么我说不学你就不让我学了。怎样和青少年孩子沟通
就像家有儿女里刘星和他父母说的一样,这就是父母的不负责任——
写在最后:
我们没理由相信,一个对待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,会突然有一天,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;
也没理由相信,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的孩子,会在未来面对生活的考验时,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挠,一往无前。
孩子在学习中、成长中碰到的所有困难,其实都是未来生活的预演,只不过,在长大后,放弃、失败的代价要大得多。
现在我们不狠下心,逼孩子学会“七十二变”,以后又有谁会一生陪在他身边,帮他挡住“八十一难”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