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位置:豆瓜训练 > 沟通杂谈发布时间:2020/8/16 19:30:31被阅读了
原来“会计划”只是最初级的时间管理,只能叫作“不浪费时间”而已。
其实当我们需要“时间管理”的时候,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往往是“没有时间”。因此,首要问题其实并不是如何管理时间,而是如何找到时间。豆瓜训练从5个方面谈如何掌控时间。
1、抠出被忽略的零散时间
有必要时,可以靠牺牲一定的金钱或舒适度来找到时间。
有了家庭和孩子的职场人士,纷纷感叹:属于自己的时间真的太少了!
白天忙工作,甚至还要加班处理工作,回到家就要兼顾家庭,辅导孩子,想要有点独立的、属于自己的时间还真的挺难的。
慢慢地,我们发现可用的业余时间往往是零散的,如果不能抓住零散时间进行思考和学习,那就更没有时间了。
为了能更好地抓住这些碎片时间,我们可以在手机上添置一些APP,方便自己在零碎时间里能随时把读到的、想到的、看到的、诱发灵感的材料都尽快地收纳进来。
我另一个朋友则放弃了开车,改乘出租车或地铁出行,然后把每天的社交联络任务,比如打电话、微信交流等放在这一时间段完成,既节省了回家后的时间,也保证了通勤的安全。
2、给零散时间匹配零散的任务
这个是很多挑战拖延达人都提到过的好方法,比如秋叶提过、战隼提过、把“时间当朋友”的李笑来也提过,可见是普遍很有用的方法。
有次,我看了一本书,叫做《奇特的一生》,发现早在苏联时期,科学家柳比歇夫就已经提到过这种方法了。
这种方法就是用空闲的时间,提前设定好每个时间碎片可以完成的任务。这样一旦面对碎片时间,就可以立刻做对应的事情。
比如:
5分钟=玩一个小游戏
10分钟=Kindle看几页书
30分钟=编辑微信公众号后台的格式
50分钟=在手机上为某个选题,写草稿
有了这样的提前规划,就不会陷入“刷刷朋友圈,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”的后悔中。
当然,即便给零散时间安插了任务,其实也并不能保证所有零散时间都严格地用来完成任务。毕竟我们是活生生的人,也要休息,也要娱乐。但是设定了这些任务后,总能有些零散时间段是知道该做些什么的,比不设定的时候强。
3、适合自己的方法,一种就已经足够了
开始时间管理的时候,我们都会热衷于搜罗和学习各种方法。
比如有一种著名的战拖策略叫做“吃掉那只青蛙”,鼓励大家先做最重要、最困难的任务。但我在实践之后,却发现这个方法极其不适合我。如果一上来就强迫自己完成最艰巨的任务,反而会知难而退,造成各种拖延。
而真正适合我自己的方法,其实是先去完成最简单、自己最有兴趣的工作,通过这些初级工作渐入佳境,培养感觉,等工作效率上来了,再去啃“坚硬的骨头”。
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,只要是适合自己的,且一种就可以了。
4、时间管理必须张弛有度
桥本和彦曾经说过,“没有体现结果的时间管理就不能称之为时间管理”,因此定期对时间管理的成就和不足之处进行反思,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在我看来,坚持时间管理最大的挑战就在于:时间管理其实是反人性的。即便用最高科技的工具,按最合理的科学方法、符合生物钟的方法规划好了时间,严格恪守得到了很大的收获,你的内心也会不断呼唤你歪倒在沙发上刷手机、追美剧、和朋友瞎聊。
为了战胜无时不在的诱惑,就需要时不时地重温一下目标,配合着各种短期、中期、长期的目标,时间管理上也应相应配合着进行松弛有度的分布。
我觉得,尽管任何时间管理和战拖秘诀都离不开恒心,但是生活必须要张弛有度。
如果是学生为了考GRE,那么两个月的短期突击式的冲刺,要比断断续续地复习一年有效;而大考完毕,可以有一小段时间让大脑放松下,以便进入下一阶段的目标。
一个人如果长期无目标地疲劳战斗,那么时间管理便会沦为空谈,你依旧会身心俱疲且内心无比迷茫,那样的话还不如好好歇着。
5、按自己节奏进行,让牛人安利别人去吧!
如果把时间管理放到整个人生来看,有人喜欢有计划、高产高效的生活,也有人就是喜欢随性自由的生活节奏。
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态度和生活方式,没有必要非强迫自己,压缩进一样正方形的盒子里。
每种选择都意味着相应的放弃,也都有相应的收获,自己想好了,只要回过头时不会患得患失就好,不必攀比和自惭形秽。
对很多人而言,时间管理是一种成就。他们对时间管理的追求,就是对成就感的追求,这也是他们进行时间管理的最大动力。
可是对我个人而言,时间管理的最大成功,不是达成了什么了不起的大成就,而是让自己能更清楚时间的去向、对事物的价值度有所衡量,并通过“管理时间”这一具体行动,让自己不再盲目焦虑。
在前进的路上,放弃那些次要的、可有可无的东西,获取真正重要、有意义的价值,让自己更加认同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方向,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本质和最大意义所在。